【跟著美酒去旅行】是九行今年主推的一個新欄目。跟著酒,去看一個國家、一座城市,乃至一個產地的風物。我們想看看,酒,除了能跟一個地方的氣候地理條件產生聯系,還能跟當地的人、文化和歷史產生何種程度的勾連?;蛟S,酒能講的故事,比你想象中多。
老藝術家不愛喝白酒,卻唯獨愛逛酒城??傆X得被酒醞釀了幾千年的城市,會滋生出一股甘醇、濃烈,忍不住咂摸嘴的味道。
在四川旅行版圖里,瀘州鮮少被人提及。成都的安逸、樂山的逍遙、甘孜的雪山個頂個地出圈,誰會注意到這座獨自沉吟的小城:它醉人,有些長江氤氳的霧氣,豬兒粑、麻辣雞把人團團圍住,自帶江城韻味,跟其他四川城市都有點“不一樣兒”。
識寶之人早已認出,這正是那座釀出瀘州老窖和郎酒兩大中國名酒的酒城。自秦漢起,酒香已飄在瀘州上空,同時它也是濃香型白酒“鼻祖”,在中國白酒界擁有不可磨滅的地位,被封“中國酒城”。可瀘州又不只有酒,它的每一寸肌理都值得細品慢酌。
在瀘州城,處處飄著酒香,連帶著方言都有一種醉醺醺的意味,難怪清代詩人張問陶一下船便吟出了“銜杯卻愛瀘州好,十指含香給客橙”的詩句。
自秦漢之時起,酒已經融入這片蜀南地區人們的“骨血”里,人人好酒,乃至連他們的市歌《醉美瀘州》里都有一句“這里喝酒像喝湯”。如果你問瀘州人的一天是怎么過的,那他的答案一定是“小酌兩杯”或者是“坐246路公交,一路聞著酒香”過來的。
不怪瀘州人,他們有這樣的資本。
有一個冷知識是:在中國,每生產100瓶白酒就有23瓶來自瀘州。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瀘州老窖,足足流傳了690余年,歷經24代,從未間斷,稱得上是“白酒界的老大哥”。
哪怕在國際上,瀘州老窖也“吃得開”。1915年的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,瀘州大曲酒(前身)就憑獨特濃香得了金獎。
△你還記得這個經典的廣告嗎?
有道是:“水為酒之血,糧為酒之肉,曲為酒之骨?!睘o州恰好三者皆有之。
攤開地圖,瀘州地處北緯28°附近,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過渡地帶,長江和沱江在此接頭,四川北部的高山為其阻擋了寒流,于是這里四季分明、水汽充足,自然適合釀酒原料——高粱的蓬勃生長。
蕩漾在長江頭,瀘州自然也產好水。寺廟里有滴乳泉,《輿地紀勝》有載:“滴乳泉,在西城真如寺,崖石中流出,泉味甚甘。”而瀘州老窖用的則是鳳凰山腳下的龍泉井,此井水質甘甜、清澈透亮,央視還特意做了一期《探秘國寶窖池》,驗證了龍泉井呈弱酸性,硬度適中,特別有利于酵母的生長繁殖,是釀酒的“一把好手”。
因著氣候、土壤、糧食、水源仿佛都為釀酒量身打造,瀘州又被戲稱為“中國釀酒龍脈”,連聯合國糧農組織都蓋章認證:“(這是)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酒的生態區”。
瀘州人自然不會辜負這份上天的眷顧,自秦漢起,這里的巴人便有“飲酒、釀酒”的風俗習慣,《華陽國志》記載巴人:“質直好義,士風敦厚,有先民之流。故其詩曰:川崖唯平,其稼多黍。旨酒嘉谷,可以養父。野唯阜丘,彼稷多有。嘉谷旨酒,可以養母?!币簿褪钦f,那時的蜀南已經糧食既豐,酒自多有,人們用清酒奉養父母。
到了唐宋,瀘州的酒業開始沖向第一波高潮。蜀酒行銷全國,李白、杜甫、蘇軾等詩人均為其傾倒,杜甫更賦詩云:“蜀酒濃無敵,江魚美可求?!倍谒未?,瀘州憑酒業躍升全國商稅最高的26個城市之一,酒稅更占到了商稅的三分之一,北宋詩人黃庭堅記錄了這一盛況:“州境之內,作坊林立。官府土人,乃至村戶百姓,都自備糟床,家家釀酒?!?/p>
不過得等到元明清時期,才有了如今瀘州老窖的前身。元代釀酒大師郭懷玉制成釀酒大曲“甘醇曲”,一改中國過去只有小曲、散曲的歷史,人稱“天下第一曲”,用之釀酒濃香甘冽,由此開創了濃香型白酒的釀造史。
瀘州大曲是越老的母糟越好,在瀘州,有一處449歲的老窖池群,至今從未間斷使用。只有窖泥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越來越多,它們互相交互、循環、四季輪回,周而復始,才有可能釀成頂級的濃香白酒。
人釀酒,酒也釀人。難怪瀘州城的街頭總蕩漾著充沛的靈氣,清雅而溫潤。
瀘州是先有酒,后有城。西漢景帝六年(公元前151年)設置了“江陽縣”,才有了后面一連串的故事。瀘州城的版圖幾經更迭,才有了如今“三區四縣”的樣子。
江陽區是瀘州的老城區,也是瀘州城夢開始的地方,瀘州老窖在此飄香,油紙傘在此飄揚,長江和沱江在此交匯,還有中國北回歸線上最大、最古老的桂圓林——張壩桂圓林。
江陽區自古便是瀘州最繁華之地,因著水利之便,巴蜀地區和長江流域地區的物資集散皆經此地,于是酒業、手工業分外發達。
瀘州市江陽區過長江大橋,不足20公里就是分水嶺鎮。明末清初,分水油紙傘和瀘州老窖差不多一同興起,瀘州豐產的竹、紙、桐油給油紙傘注入生命。極盛時期,分水油紙傘年產可達2000萬把。
北邊的瀘縣二話不說,率先挑起湖光山色的重任。玉蟾山、龍腦橋、玉龍湖無一不在宣示瀘州的好山好水。龍腦橋始建于明代,橋上的龍雕石刻,穿越千年依舊栩栩如生。
西邊的合江縣,則以古鎮和荔枝而聞名。過去的合江因鹽而興,開鑿的仁岸鹽道被稱為“川鹽入黔第一道”,往來商賈漸多,又留下了兩座古鎮——福寶古鎮和堯壩古鎮。
福寶古鎮自古扼守川、黔、渝三處,當地所產的鹽、鐵和茶葉被源源不斷地銷往重慶和貴州,到明末清初已經是“積眾數百家,可為巨鎮”,也是區域性的金融商貿中心。依山而建的回龍街,盤踞了“三宮八廟”,臨街的古民居鱗次櫛比,又被稱為“中國山地建筑的精華”;而從古江陽到夜郎國必經的堯壩古鎮,則更像一幅川南版的《清明上河圖》,青苔石巷,歲月悠揚。
合江除了古鎮,還盛產荔枝。歷史上重要的荔枝產地,其實除了嶺南,還有巴蜀。據考證,楊貴妃所吃的荔枝也是運自川渝一帶。而合江的荔枝更是晶瑩剔透、飽滿誘人,不怪古今都有人為之折服。
瀘州南面的敘永縣,古稱“永寧”,最初發源于一條永寧河,它的歷史也跟鹽馬古道融沒在一起,化在了山水當中。朱自清曾盛贊敘永的山城水色:“頗曠遠,而山高水深,更有一種幽味?!?/p>
在敘永的層林疊翠中,掩藏著一座光緒年間的春秋祠。此祠為山西、陜西鹽商所建,樂樓、回廊、戲臺、曲橋等亭臺樓閣暈染了濃烈的晚清宮廷風,其所用的木雕技藝又被譽為“川南木雕瑰寶”。
瀘州的最東南面,是古藺縣?!皵⒂馈薄肮盘A”,老藝術家覺得瀘州的縣城總帶著一種韻味。古藺縣最有名的,是郎酒。
一看赤水穿古藺而過,已經知道有故事。早在漢武帝時期的夜郎國,中心就在古藺一帶,而太平古鎮和郎酒則興盛于清末民初。
論四川美食的咖位,不帶上瀘州是不道德的。本以為,四川有成都、樂山已經夠好吃的了,沒想到,還來了一個隱藏的“王炸”。
瀘州的味蕾早已把古人收服,《江陽竹枝詞》里有云:“明清糕點百樣果,瀘南美食賽姑蘇。”作為川南古瀘水流域的飲食代表,你可千萬別小看瀘州菜,不同于蓉菜的豐富和川東菜的粗獷,瀘州菜講究的是“清鮮重味,醇濃有道,麻辣相宜”。
地處長江和沱江兩江交匯,瀘州不會放過河鮮。豐富的水系給瀘州養活了無數魚類,江團、水密子(圓口銅魚)、黃辣丁、青駁魚、肥鰍魚(船釘子)、黃魚、青鳙以及草魚、鯽魚、鯉魚等都是瀘州人的盤中餐。
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外地人到瀘州的其中一門“必修課”是——上船吃魚。是的,瀘州人講求“就地吃魚”,吃的就是一個“鮮”字。上世紀90年代,江上吃飯的漁樓、漁船占了半壁江山,正應了張問陶那句“城下人家水上城,酒樓紅處一江明”。
泡椒黃辣丁,吃過就上頭。用泡椒的嗆喉去沖擊黃辣丁的鮮嫩,后勁十足,抽氣連連。
合江則以一道“合江烤魚”聞名天下,選取一條兩斤左右的鯉魚,從頭至尾沿脊背剖開,放上秘制的烤料,香氣便從魚四周環繞,裊裊上升。合江人吃烤魚,還喜歡放豆花和魚腥草,后者在去腥的同時還有淡淡的清香。
古藺麻辣雞,是別處吃不到的風味。在古藺,麻辣雞是鹵制的。這道菜發明于清代末年,要鹵好一道雞,茴香、草果、八角、丁香、豆蔻這些是必不可少的,但要說到靈魂,還得是麻辣雞的蘸水。
麻辣雞自身并不帶辣味,蘸水成了關鍵。菜籽油燒熱,澆在辣椒面上,嗞啦的聲音逼出香氣,再添加煮雞用的鹵水,調入鹽、熟芝麻和花椒面,便成了升華靈魂的麻辣蘸水。
但瀘州小吃,才是最有名的,也最帶煙火氣。豬兒粑、白糕、黃粑、泡糖、五香糕、風雪糕組成了最接地氣的瀘州。
瀘州人的一天,是聞著豬兒粑的香氣醒來的。用糯米包上肉餡,在水汽的蒸騰下,一個個肉餡便脹得像一只只肥肥胖胖的小豬,故名“豬兒粑”。在當地,又有“吃一個豬兒粑得道,吃兩個成仙”的說法。
白糕則是軟糯香甜的,自帶一股酒城的溫熱。用上等大米、白糖、桂花糖和豬油為原料,在軟糯之間,又帶著桂花的香甜,令人欲罷不能。
走過千年,瀘州身上的酒曲味依舊不散,它終將會伴著油紙傘、豬兒粑和白酒,在長江邊再次醒過來。
1.瀘州多風情,不只在佳釀 孤獨星球雜志
2.四川瀘州,藏著最江湖的巴蜀風味 地道風物